【资料图】
胡游
中年写作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创作状态,通常是指作家因人生经验丰富的酿造,思想和观念积淀到一定程度对社会、人生、历史和生命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体验,这种成熟和沉淀往往投射到文学作品中,呈现出更加丰富、复杂、多元的面向。人到中年的莫寒,诗歌作品中展现出与其青春时期侧重于青春书写、轻盈感悟不同,他的诗歌散发出经过多重淬炼而愈发坚韧、思辨、独具巧思。
在《西城楼》中,莫寒通过描绘西城楼抽象的时空位置、个体情感和日常,来表达对个体历史的反思和思考。“西城楼在时间之北”,表现出这座城楼的历史悠久,承载了无数的岁月和故事,烘托历史的厚重感和生命的深度。他将历史比喻为“石头”,并称其应该“像石头一样沉入水底”,意味着历史应该沉淀下来,并留下深刻的印记和回声。同时,他又希望历史能够“发出呐喊”,历史尽管会随着时间的变迁而沉淀下来,但历史蕴含着蓬勃的力量,会始终发出回响。他又用“神圣的内心靠近朴素”来形容这座建筑的朴素和厚重感。这种把历史和生命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,使得莫寒的诗歌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关怀。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,“西城楼”是东莞历史文化的象征,莫寒的这首诗歌也反映了他对于居住地文化的热爱和关注。他还在诗中提到了“东江的心脏”。“东江”是发源于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桠髻钵山,诗人不断编织着情感之网,将东莞与家乡勾连,展现出对家乡无法割舍的深情和依恋。
莫寒体会到个体的历史也是值得书写和描摹的。人的生命正如水一样有来处和归处,历史也是如此。生命从诞生开始像水流一样不断向前流淌,经过漫漫人生岁月,最终汇入大海,回归自然。历史则是无数个体汇聚而成的汪洋,记录着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。个体的生命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面前是如此微小,但并非不值得记录。
个体的历史是由一个人生命中的重要时间、事件和地点来命名的。每一次命名和书写都是对过去人生经历的解构和重构。从江西来到广东东莞的诗人莫寒,将自己缀满回忆露珠的生命串连起来,构成自己一个人独特的历史。步入中年的莫寒正处在内心的十字路口,《中兴路47号》借助“中兴路47号”象征着古老与新生事物交错打开的时光缝隙。诗人对于古老的事物充满了好奇,比如“老街”、“老建筑”,它们都是有声音的、有动作的。虽然经历了岁月磨炼和风雨洗礼,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韵味和气息。“陈旧”并非没有价值,经过时间流转、变迁,反而蕴含着新的裂变的可能。诗人应是一个念旧的人,在历史的打捞中,思考当下现实的新面貌。“几个搞摄影的学生/对着一片废墟不停地按下快门”。学生按下快门是要尽力抢救、捕捉过去,而这些行为的背后则是在快节奏、不断追求新鲜的现代社会中,历史文化遗产并未得到较为完善的保护。他下意识里的参禅之后,“走向落日的尽头”。“落日” 是指太阳在天空中即将沉入地平线的时刻,一切都染上了温暖的金黄色调。它象征着一天的结束,也象征着生命的终结。“落日的尽头”是诗人探寻生命终结的思考,也是历史和生命交融的美好想象。诗歌的结尾往往一锤定音,诗人无法再继续诉说。我们再次回过头来看全诗,很容易会发现“中兴路47号”不仅仅是一条街道,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铭记,也是历史在个体生命中的雕刻。生命相对于历史,不仅微小,而是短暂和永恒的区别。从这个意义上,莫寒的诗看似不断穿插着有关家乡、地域的意象,实际上他的诗更偏向形而上学,更抽象。《中兴路47号》最后探寻的是生命终结,即死亡哲学的命题。
尼采在《查拉斯图特拉如是说》中抨击了基督徒将自己的生命和希望寄托到来世。他尊重、珍爱并希望我们重视的是现在,我们通过创造性赋予自己生命以意义而后死去,才是值得的。死亡无可避免,我们可以将其视为这是一种永无止境的进化和变化,是实现个体力量和意志的机会,以此超越对死亡的恐惧。而海德格尔《存在与时间》中,他强调的是死亡作为人类存在的最终边界的意义,并认为人类必须承认这一现实。海德格尔认为,人类应该在生命的有限性中发现存在的意义,而不是试图超越死亡。他认为,意义的发现需要通过对自己存在的认识和对存在的思考来实现,这样才能在生命的有限性中找到真正的自由和意义。莫寒吸收了海德格尔的生死观,诗歌《中兴路47号》探究的生命终结的主题于之有着共通之处。在诗中,莫寒通过叙述一条老街的故事,反映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终结。他以中兴路47号的历史沉淀和老建筑物的存在为切入点,呼唤人们对于历史的重视和对逝去事物的怀念。这种怀旧的情感与海德格尔的生死观中发现存在的意义密切相关。对于莫寒而言,人们应当面对死亡这个永恒的话题,并在生命终结之前完成自己的使命,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。
莫寒在创作谈中思考一个诗人离开自己的家乡之后,在城市如何安放心灵?这体现出诗人自觉的思考,构成了诗人处在中年阶段,在历史、地域和生命的可贵探索。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,是人们进行谋生的地方,从农村来到城市,给一颗敏感的心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,也带来了陌生感、疏离感和漂泊感。有时间存在的地方,人就是在那里的,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,可能对于一个诗人来说,最重要的是建立自己心灵的故乡。所以,面对历史和生命、家乡和异乡,他选择通过诗歌还乡。莫寒通过组诗《中兴路47号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,这样他能够祛除那样漂泊和孤苦无依的状态。
【作者简介】
胡游:青年诗人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。现为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方向博士生。曾获“青春先锋诗歌奖”等。诗歌散见于《人民文学》《诗刊》《作家》《扬子江诗刊》等。小说见《作品》等。有作品入选《2018年中国诗歌精选》等选本。
Copyright 2015-2022 太平洋知识产权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:豫ICP备2022016495号-17 联系邮箱:93 96 74 66 9@qq.com